“秸”尽其用 通辽织就农牧循环生态链

时间: 2025-08-26 20:22:21 |   作者: 斯诺克冠军联赛直播在线观看免费

产品描述

  曾经“一烧了之”的秸秆,如今在内蒙古通辽市的土地上上演着一场热闹非凡的“变形记”——或成为牛羊的“营养餐”,或化作滋养耕地的“天然肥”,或变身清洁的“绿色能源”。这些田间废弃物正经历一场华丽的“生态变身”,成为通辽农牧业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。

  走进通辽市蒙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机器轰鸣,玉米秸秆、玉米芯、牛粪等常见的农村生物质原料,经过粉碎、混合、压缩等多道工序,从松散状态被压制成3厘米见方的压块燃料。

  “大型粉碎机先把原料粉碎,烘干时水分得严控在20%到30%之间,最后用压块机高温度高压力成型。”公司负责人阿木日吉力根指着生产线介绍。

  这些生物质压块燃料热值高达3600—4000大卡,具有易燃、灰分少、成本低、易储存特性。同时,它火力猛、火苗长、升温快、散热时间长,且原料含硫少,燃烧时SO2、CO排放量接近于零,经燃烧后的草木灰还能回收用来生产生物肥料,用于改良土壤、去虫防病,让废弃物彻底“改头换面”。

  “目前,公司日处理秸秆、牛粪等农林废弃物65余吨、年解决能力达2万吨,其中利用秸秆1万吨/年,年产量可达3.43万吨。”阿木日吉力根说,这不仅解决了废弃秸秆的处理难题,还为市场提供了清洁能源,更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、推动乡村振兴和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点。

  在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的示范田里,一台台加装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具往来穿梭,田间的秸秆经二次粉碎后被深翻30厘米以上埋入土层,化作天然肥料滋养土地,为春耕播种筑牢生态根基。秸秆粉碎深翻还田不仅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,更在改善土壤结构、提升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  “秸秆深翻还田后,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,而且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后,能够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有机质,减少化肥的使用量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”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波介绍道。

  近年来,开鲁县以“秸秆科学还田”为切入点,以“耕地地力提升”为着力点,以“农业提质增效”为落脚点,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,2025年在6个乡镇同步推进5万亩秸秆粉碎深翻还田,逐步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率,有效改善了耕地质量,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  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的菌酶协同发酵“中央厨房”里,大型饲料搅拌机正在轰隆隆地运转,将玉米料与秸秆草料充分混合。随着微生物和酶制剂发酵剂的加入,原本粗糙的秸秆在科技赋能下快速转化为香气扑鼻的优质饲料——这正是通辽市推动秸秆饲料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生动实践。

  “我家从今年1月份开始给牛喂菌酶发酵草料,牛特别爱吃,毛色都亮了不少。”腰林毛都镇中腰林毛都嘎查村民韩春莲说。对养殖户而言,这一技术不仅效果好,更解决了“成本高”的老难题。传统饲料价格高且营养转化率有限,而菌酶协同发酵技术能降解秸秆内的大分子物质,生成有机酸、可溶性多肽等小分子物质,提高玉米秸秆含糖量和消化率,提升了适口性,牛爱吃且育肥效果好,真正的完成了降本增效。

  如今,通辽以秸秆为核心纽带,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,形成“种植—秸秆饲料—养殖—有机肥还田—种植”的循环利用模式。秸秆经过处理后变身饲料,为畜牧业提供营养支持。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发酵等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,反哺农田滋养农作物。通过秸秆饲料化与粪污肥料化的双向联动,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,形成了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—生态保护—产业高质量发展”的多赢格局。

  从“一烧了之”到“吃干榨净”,通辽的秸秆正书写着绿色奇迹。作为粮食产量稳居全区首位,肉牛养殖规模和牛肉产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的通辽市,这里的秸秆利用率已达93%,821万吨秸秆变身饲料,喂养着成群的牛羊。通辽市正以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支点,不断筑牢生态农牧根基,为农牧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(包乌云)

  通辽市正以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支点,不断筑牢生态农牧根基,为农牧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

斯诺克冠军联赛直播-在线观看免费回播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丘头镇东宽亭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:
400-838-929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邮箱: 81813945@qq.com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网址:http://www.zhongruistarking.com/